7月27日,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发起了绿色出行活动:私家车主通过“蓉e行”平台在非尾号限行日内申报停驶日并履行后,便可以获取10个积分的奖励。
倡导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之余,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人们偶尔突发好奇:今天空调只开启了2个多小时,节约了多少电?连续一周坚持洗手时让水龙头不再水长流,又少用了多少水?在成都高新区,成都卡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卡德智能科技”)、成都嘉泽兴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嘉泽兴业科技”)等多家企业,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云平台技术,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效果实现数字化展现,为这些疑问提供了答案。
有了物联网
水电节能管理“有账可查”
近两三年来,物联网技术炙手可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逐渐从最初的概念向现实生活落地。“物联网,业界把它表述为‘物物相联’,物件与物件之间信息互通,把一些以前需要人工操作的事情交由物件自己去完成,实现智慧化管理。比如,水表、电表实现物联网之后,人们对于水电的使用,可以做到随时心中有数。”8月15日,成都卡德智能科技总经理周俊介绍了公司研发并投入应用的“物联网技术节能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除了可以手机缴费,昨天用了多少水电,今天用了多少水电,都可以实时监控,清清楚楚。”
“按照传统的办法,每个月使用了多少水电气,需要抄表员上门记录,用户通过此后收到的账单,才能知道使用量。缴费时,用户还需要到水电气费代收点的超市、物管处去缴费。除了入户抄表,水表、电表等设备的老化、破损等情况,也需要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上门查看。”周俊说,而水表、电表实现物联网后,这些事情就无需耗费人力,还能实现实时监管。
周俊表示,目前用户家中的水表、电表只是机械表,而通过搭载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可以将用户端的水表、电表变为接入物联网的智能表。可远程监控传输、可联网是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表的两大特点,“现在新建小区用的所谓‘智能电表’并没有联网,也无法采集前端数据,仅开通了手机支付功能。”
他解释说,当水表、电表变成真正的物联网智能表后,“智能表就成了一个前端信息采集员,实时采集水、电以及设备运转的使用情况,并传给监管综合服务平台。”收到前端数据后,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则化身为统计员,它负责将收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传给用户端和部门管理端。“如果你是个人用户,通过服务平台的个人端口,可以在手机上清楚知道自己当天水电的使用情况。如果你是水电管理部门,除了这些信息以外,还会将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的技术参数显示在平台上,对设备进行实时监管。”
周俊表示,让水表、电表实现物联网,对学校、产业园区等特定区域更为重要。“校园、科技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这些区域具有人员高度集中的特点,对水电的使用也存在着监管难度大、易造成浪费的问题。”周俊说。据介绍,该企业研发的“物联网技术节能监管综合服务平台”软件和搭载有远传功能的水、电表硬件,目前已在成都、重庆、贵阳等地的部分校园、企事业单位启用。从成都某高校提供给该企业的后台数据看,7月28日,该校2号教学楼当日用电量每小时5.4度,当日用水量为9.4吨,用电高峰期是15-18时;3号教学楼当日用电量为12.9度,用水量为10.2吨,用电高峰期是12-18时。丰富的即时数据,将为后续的针对性监管和改进措施提供基础。
该企业研发中心总经理邓猛告诉记者,“物联网技术节能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的研发分为三期,“一期核心是搭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对前端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和处理;二期是平台数据分析建模,分析用户对水电使用的行为习惯;三期是实现智慧管理,根据已有的数据结果对未来水电使用情况做出预测和预案。”邓猛说,目前研发已进入第二阶段,整个平台的研发预计将用时5年左右。
环境监测云平台
让环境指数有图有真相
近年来,空气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数、噪音污染指数等等,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指数进入公众视野,给外界及时了解环境现状、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环保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何让环境监测指数更准确、高效,更有公信力,是全国近万名环境监测人员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要得出环境监测指数,首先需要对水、空气、噪音、土壤等自然环境进行周期性采样,再由实验室测定样品的各项指标,最后由分析人员对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环境监测指数报告。要得出全面的环境数据,需要测定的指标多达上千项,如果全部由人工运算,难度可想而知。“在与环境监测人员共事半年后,我们开发出了‘嘉泽云监测’环境监测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帮助环境监测人员更高效地对样品进行分析,更快得出结果。”8月16日,成都嘉泽兴业科技总经理汪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嘉泽云监测”是一款环境监测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它可以帮助监测机构对监测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对监测数据从采样到报告全周期管控,自动计算、智能关联,提高数据准确性。“采集人员只需要把数据输入系统,系统便可以自动评价,快速形成环境监测报告。”
汪洋告诉记者,“嘉泽云监测”还实现了监测和统计数据的空间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与监测数据结合,可实时将结果呈现在系统界面上。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系统的GIS管理界面,各个监测点位及其指数都被标注在一张卫星地图上,同样被标注在地图上的还有污水排放、资源开采等敏感点位。“除了控制中心的主系统,我们还开发了配套的APP,环境监测人员在室外也能进行现场采样、样品验收、实验分析、污染源企业查询、环境质量点位查询等,让环境监测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汪洋说,今年3月,“嘉泽云监测”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称号。目前,这一产品已在成都、泸州、雅安、巴中、阿坝等市州的环境监测中心站以及成都市锦江区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启用,得到了良好的使用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