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2015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办发〔2015〕56号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共分六部分二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方案》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更好地落实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和国家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国家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环境质量监测活动,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服务目标
本系统是以云平台为依托、以多维通信技术为信息流通主干。结合云平台的动态数据计算、实时数据整备、灾备动态迁移、多入口维护的优良性能及网络数据加密技术的安全保障,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目的。
(1) 建立智能、高效的资产管理和资质管理信息化体系。提升环境监测站整体信息化能力。
(2) 对工作人员上岗证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有效期、方法标准实用性进行统一管理,提升环境监测站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3)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污染源的管理能进一步加强,可增强对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能力。提升环境监测站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4) 规范日常业务工作模式,打破信息孤岛,提升站内管理效能。
服务方案
1、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是监测业务的基础,功能涵盖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质控样品管理、试剂管理、剧毒药品管理、资质管理、上岗证管理。实现了对“人”、“机”、“料”、“文”、“绩”的标准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繁琐的行政管理工作变得友好、简单、准确、智能,为整个监测站业务正常运转的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2、 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对业务类型、监测类型、监测项目、监测点位、企业等进行统一管理。监测站根据自身需要自定义监测业务类型,如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委托监测等。监测类型涵盖水、声、气、土壤、污染源等所有监测要素。监测项目管理功能,对监测站资质范围内的监测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点位管理是对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信息进行维护。包括点位名称、点位级别、经纬度、年度等。可根据每年国家或省上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增加。企业管理是对污染源和委托企业单位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